對建筑產業來說,造價只是工程項目中的子要素。但古語有云,不謀全局者,不足以謀一域。要做好造價,就要先清楚整個工程項目的管理 ...
對建筑產業來說,造價只是工程項目中的子要素。但古語有云,“不謀全局者,不足以謀一域”。要做好造價,就要先清楚整個工程項目的管理過程,了解全局才能明確造價的定位和發展方向。面對洶涌而來的互聯網浪潮,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刁志中認為,產業互聯網平臺為造價產業提供了做大做強的武器,工程造價已步入智能造價時代。向工業學習,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
阿里巴巴和京東商城讓購物更方便,滴滴打車讓出行更便利,微信讓溝通更便捷……消費互聯網時代,技術在飛速發展。尤其是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移動互聯網、人工智能、BIM等技術已步入應用階段,并相互碰撞產生“核聚變”,創造出了各種新產品、新應用、新商業模式、新管理方式,并逐漸滲透到產業領域,為產業互聯網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從制造業現狀來看,中國提出“工業2025”,美國提出“工業互聯網”,德國提出“工業4.0”。在工業互聯網領域,許多企業翹楚早已悄然布局。刁志中介紹說,美國GE在2012年成立GE數字公司,賣掉了以往最賺錢的金融部門,將資金投入工業互聯網。德國西門子與SAP合作數字工廠,攜手布局工業4.0。中國企業也在為之努力,如海爾集團的互聯網化組織結構,紅領集團的定制化轉型。“建造業應該向工業學習,建筑其實也是個性化產品,用信息化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”。 建筑業轉型升級將帶來非常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,將重新定義工程建設標準——高效率、高質量、高能效交付,從過去的粗放發展向精益化、工業化轉型,從過去的高能耗、低質量向高效節能、綠色智能、人文生態轉型。
技術發展,讓“數字建筑”夢想成真
無論如何變革,“讓每一個工程項目成功”始終是建筑產業的終極目標,也是每個建筑人的使命。那么,什么是成功的標志?如何達到成功?刁志中給出的答案是,向科技要效益,向管理要效益。
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。刁志中以中國首個數字火箭“長征七號”為例,為建筑業取經。“長征七號”采用了三維協同、設計、試驗和制造,沒有一張紙質圖紙,檢查環節更直觀,質量更有保障。在試驗、裝配階段,應用了虛擬現實技術,模擬火箭實際裝配和試驗環境,提前預見可能發生的問題,確保了火箭試驗、裝配“一次成功”。
如果建筑行業能夠讓建造房屋與制造火箭一樣,前期通過數字平臺將建筑全過程、全要素進行模擬仿真,即可在建造前提前指導設計、優化施工組織方案乃至對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進行測算和優化,這將極大地降低建造成本、提升建造效率。同時,還可在建造過程中對工程質量和進度進行監控,保證項目始終處于可控之中,極大地提升工程質量并有效控制風險。 制造業在做每一個成品前都有一個做樣品的過程,而建筑業這樣的大工程卻沒有。“數字建筑”的概念應運而生,正如做樣品一樣,可讓實際建造過程少犯錯甚至不犯錯。刁志中表示:“之前技術達不到,‘數字建筑’只能是夢想,現在云計算、大數據、BIM等技術都到了實際應用階段,夢想可以成真了。”
智能造價,產業互聯網成關鍵支撐
互聯網時代也是大數據時代,憑借產業互聯網平臺,造價將由過去的“由專家完成的靜態造價形式”轉向如今的“自動采集、智能生成、精準匹配”,換算過程越來越少,90%可以精準匹配,智能造價時代業已來臨。
對建筑產業互聯網來說,專業應用是基礎,協同平臺是樞紐,產業大數據是關鍵,生產要素平臺是支撐,企業信息化建設是必然。將其對標到造價方面,刁志中認為,基于專業應用建造的虛擬數字模型相當于實物量,協同平臺相當于管理過程,產業大數據相當于價格組成支撐,而生產要素平臺相當于價格。產業互聯網將使造價要素以數字化的形態出現,并作用于全過程造價管理,通過數字化模型集成人員數據、項目數據、企業數據、資金數據、工藝工法、材設數據等信息并形成造價大數據庫,再通過云計算、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形成造價依據的智能組合,最終達到造價要素自動采集、智能生成、實時應用的數字化效果。這一循環過程將形成新的造價模式——“智能組價”。 智能造價的形成,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、提升管理效率,使工程造價管理工作更趨科學化、標準化、規范化。在行業監管層面,通過大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,可以為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提供策略依據。在工程項目層面,貫穿全過程造價,可保證項目成功實施。在造價服務層面,可構建動態造價依據服務體系。